人工湖如何治理?
2020-04-28 浏览次数:11660次
人工湖一般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挖掘出来的一种湖泊,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因此对于人工湖而言,水质将会出现三类不同性质的污染:
(1)由于氮磷营养元素过多而导致的富营养化污染。表现为湖水发绿、出现大量蓝绿藻甚至水华;
(2)有机污染物过多而导致的有机污染。表现为湖水污浊、缺氧、发黑有臭味;
(3)颗粒状尘埃和树叶等固体异物过多而导致的杂质污染。表现为水中杂质过多、透明度低、影响观瞻。
每一种污染都会导致水质的恶化和景观的直接破坏,因此必须对三种类型的污染都采取对症下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护人工湖水不受破坏,水质情况良好。
人工湖水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人工湖水处理而言,较大难处是水量极大,几万吨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园和景观河道至少是几十万吨水乃至几百万吨水。如果照搬污水处理或泳池水处理的方法,一般每顿水的治理投资在300元以上,1万吨水就需要300多万,对于人工湖而言成本极大,客户难以承受。
因此,对于人工湖而言,既要解决技术上的大难题,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人工湖水处理才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近年来常用的人工湖水处理技术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下面将对三个代分别介绍:
第一代:这一代是人工湖水处理的起步代,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工湖也会发生水质发臭、恶化等现象,严重影响其美观,一些技术人员便逐渐开始探索合适的技术进行治理。常用的技术大致有水泵循环、跌水、沙缸过滤、投撒化学药剂、增氧曝气等简单的方式,这些方法大都比较单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无效。
第二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技术的进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适当改进,推出了第二代技术,这一代主要的技术有:全自动精滤机、气浮、生物制剂、人工湿地以及生态基等技术。这些技术相对第一代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处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大多都是从其他水处理技术转型过来,对人工湖水处理并没有针对性,有些时候(水面较小时)治理效果较好,有些时候(特别是水面较大时)处理效果会很差,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全自动精滤机过滤和气浮技术,都是将水体从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处理机房净化处理后再注入湖里,都属于间接净化法。这种模式较大的问题是受循环周期瓶颈限制。由于建造成本限制和湖边土地限制,水处理机房不可能面积很大,当水量达到几千立方乃至几万立方时,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就会很漫长,几天才循环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还没等处理一遍湖水又变脏了,即使处理机房的出水水质再好,与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后整个湖水还是较脏。另一方面,将水从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处理机房的建设也需要较多费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时髦单元组合,看似较新技术,但实际上在工艺原理、数量匹配上都存在硬伤,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非技术类的公司通过代理*方式进入本行业,简单模仿所致。
第三代:这一代的技术对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术又有大幅度提升,对大水面及污染严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达到三类甚至二类水质标准,是目前国内较新一代治理技术,主要代表技术有: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和HDP直接净化技术。
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通过对鱼类品种、鱼虫品种、水草品种的精心筛选和调控、以及各种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的应用,较终实现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长,形成“水下森林”,调控过程非常复杂,调控过程中需要缓慢注水以适应水草光照要求,前后耗时几个月。而且杂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虽然没有电耗,但人力、生物制剂、鱼虫的消耗使得维护成本并不低。
HDP直接净化技术一边营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环境、一边通过提供载体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动水的环境下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实现了污水净化。这种技术弥补了其它各种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又没有土建、管网的烦恼,更没有湖外治理时水泵循环带来的循环周期瓶颈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为种源,用生物载体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来生物制剂数量的快速衰减和种源的快速退化难题,而且施工和维护简单方便。
总结
从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较新一代的HDP直接净化技术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治理效果显著,对人工湖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流动性差,混浊,色度高,藻类泛滥,池底黑臭等都可较快解决。同时,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不影响水面景观,能防止或延缓水面结冰,保护驳岸。后期运行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1)由于氮磷营养元素过多而导致的富营养化污染。表现为湖水发绿、出现大量蓝绿藻甚至水华;
(2)有机污染物过多而导致的有机污染。表现为湖水污浊、缺氧、发黑有臭味;
(3)颗粒状尘埃和树叶等固体异物过多而导致的杂质污染。表现为水中杂质过多、透明度低、影响观瞻。
每一种污染都会导致水质的恶化和景观的直接破坏,因此必须对三种类型的污染都采取对症下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护人工湖水不受破坏,水质情况良好。
人工湖水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人工湖水处理而言,较大难处是水量极大,几万吨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园和景观河道至少是几十万吨水乃至几百万吨水。如果照搬污水处理或泳池水处理的方法,一般每顿水的治理投资在300元以上,1万吨水就需要300多万,对于人工湖而言成本极大,客户难以承受。
因此,对于人工湖而言,既要解决技术上的大难题,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人工湖水处理才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近年来常用的人工湖水处理技术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下面将对三个代分别介绍:
第一代:这一代是人工湖水处理的起步代,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工湖也会发生水质发臭、恶化等现象,严重影响其美观,一些技术人员便逐渐开始探索合适的技术进行治理。常用的技术大致有水泵循环、跌水、沙缸过滤、投撒化学药剂、增氧曝气等简单的方式,这些方法大都比较单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无效。
第二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技术的进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适当改进,推出了第二代技术,这一代主要的技术有:全自动精滤机、气浮、生物制剂、人工湿地以及生态基等技术。这些技术相对第一代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处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大多都是从其他水处理技术转型过来,对人工湖水处理并没有针对性,有些时候(水面较小时)治理效果较好,有些时候(特别是水面较大时)处理效果会很差,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全自动精滤机过滤和气浮技术,都是将水体从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处理机房净化处理后再注入湖里,都属于间接净化法。这种模式较大的问题是受循环周期瓶颈限制。由于建造成本限制和湖边土地限制,水处理机房不可能面积很大,当水量达到几千立方乃至几万立方时,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就会很漫长,几天才循环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还没等处理一遍湖水又变脏了,即使处理机房的出水水质再好,与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后整个湖水还是较脏。另一方面,将水从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处理机房的建设也需要较多费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时髦单元组合,看似较新技术,但实际上在工艺原理、数量匹配上都存在硬伤,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非技术类的公司通过代理*方式进入本行业,简单模仿所致。
第三代:这一代的技术对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术又有大幅度提升,对大水面及污染严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达到三类甚至二类水质标准,是目前国内较新一代治理技术,主要代表技术有: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和HDP直接净化技术。
动植物综合调控技术通过对鱼类品种、鱼虫品种、水草品种的精心筛选和调控、以及各种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的应用,较终实现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长,形成“水下森林”,调控过程非常复杂,调控过程中需要缓慢注水以适应水草光照要求,前后耗时几个月。而且杂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虽然没有电耗,但人力、生物制剂、鱼虫的消耗使得维护成本并不低。
HDP直接净化技术一边营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环境、一边通过提供载体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动水的环境下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实现了污水净化。这种技术弥补了其它各种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又没有土建、管网的烦恼,更没有湖外治理时水泵循环带来的循环周期瓶颈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为种源,用生物载体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来生物制剂数量的快速衰减和种源的快速退化难题,而且施工和维护简单方便。
总结
从人工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较新一代的HDP直接净化技术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治理效果显著,对人工湖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流动性差,混浊,色度高,藻类泛滥,池底黑臭等都可较快解决。同时,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不影响水面景观,能防止或延缓水面结冰,保护驳岸。后期运行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